Sunday, September 16, 2012

如何衡量自己的人生?

終有一天,你會這樣問自己:我這一生的成績,究竟應該如何評斷?事業成功、有財富、有健康,就是圓滿一生?一路安穩、無風無浪,就算是一趟成功的生命旅程?請別等到生命走向盡頭才急切思考這些問題,每個人、每一天,都該問問自己:應該如何衡量我的人生。


位於新北市三芝區的雙連安養中心,占地萬坪,除了新穎的大樓與停車空間,園區內幾已種滿各式各樣的花草樹木;園區門外,面對的是北海岸風景區,一年四季,各有不同風華的絕佳景致。

對於銀髮長者來說,這裡該是最理想的住處之一。

中心的收費並不算低,一位老人每個月的基本安養費用至少二萬六千元,因此,住在這裡的老人家們經濟能力多半不差。「不少人在退休之前是醫生、律師、大學教授等專業人士。」一位在雙連服務的社工人員說。

拚搏一生,累積了足夠的財富,在最後階段有個理想的落腳處,這樣的人生,想來已臻完美。

但,人生的成績單,真的這樣就夠嗎?

滿足世俗的成功標準
不等於人生圓滿


七月下旬,《今周刊》與雙連、兆如等國內知名大型安養中心合作,針對居住其中的長者進行問卷調查;調查發現,認為「此生無憾」者的比率,不到兩成。

從客觀、世俗的標準來說,這份問卷的受訪者堪稱位居人生勝組,他們有足夠的經濟能力、健康狀況大致良好,能夠獲得完整的照顧、晚年生活無虞;然而,在這份「人生勝組的期末自評報告」中卻能發現,滿足了世俗的成功標準,並不等於填滿人生。

「回顧過去人生,你最感到後悔或遺憾的是什麼?」問卷中的一題是這麼問的。在部分的「無效問卷」裡,我們看到了社工人員的註記:「受訪者情緒太過激動,無法執行。」「受訪者回憶過往太過悲傷,無法答題。」原來,一個圓滿的人生句點,真的不足以彌平生命過程中的種種失落。

社工的註記多半字跡工整,但有這麼一份問卷,寫於紙上的字體顯得相對潦草,筆觸有些顫抖:「我這輩子只有一個老闆,就是中華民國政府,我只做過一種工作,就是公務員。」

這是一位受訪者利用問卷的空白處,寫下了他對自己人生的註腳:「一生平順安穩,朋友都很羨慕我,似乎也沒有什麼應該感到後悔的事;唯一的遺憾是,我一直想要創業,想憑自己的能力打下一番事業,但是到了現在,年紀太大,來不及了。」

在問卷的另外一題,這位受訪者總評自己的一生:「過得不夠快樂」。

問自己三個問題
答案決定你如何衡量一生


根據調查結果,在受訪者填寫的各種「生命憾事」答案中,「沒有勇敢追求夢想」的比率達二六%,僅次於「忽視健康」,成為高齡者在對自我生命評分時的第二大扣分項目。

至於人生的第三大憾事,則是對於家庭的愧疚。回答「忙於工作、忽視家庭」的受訪者,比率達二一%。

「原本,我對自己的成就感到非常驕傲,」社工轉述一位受訪者的說法。她已年逾七旬,退休前是女軍官。

「在部隊裡,我一向都是威風凜凜,每個人都說我是女強人,大半輩子,我的時間幾乎都耗在部隊,我把生命奉獻給工作。」社工回憶,婆婆盯著問卷上的問題,情緒一度有些激動,過了好一會兒,她才能緩緩地說出答案:「我對自己的家庭很抱歉,我幾乎沒有好好陪伴過我的孩子和丈夫。」

「印象中,我甚至沒有為我的女兒做過一頓飯。」她喃喃地這麼說,明明是在回答問卷,但更像是在對天懺悔。

有沒有追逐夢想的勇氣?有沒有對家庭付出足夠的心力?調查結果顯示,當你走到了生命的最後階段,這些問題的答案,將是決定你如何衡量一生成敗輸贏的關鍵。

這樣的調查結果,與國外的報告幾乎一致。今年二月,一位專責照料臨終病患的澳洲護士整理了病人們的最後遺願,排名前三者,分別就是「沒有勇氣追求夢想」、「為了工作錯過孩子的成長」、「沒有勇氣表達內心的情感」。

此外,日本臨終醫療專家大津秀一在和一千位病患訪談後,於二○○九年寫成了《死前會後悔的二十五件事》一書,在心理篇的部分,最容易讓人生感到遺憾的就是「沒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」、「沒有實現夢想」。

在美國,有「企業創新大師」之稱的克里斯汀生(Clayton Christensen)並沒有機會接觸臨終病患,但他以自己在短短三年之內三度重病、三度「臨終」的人生體悟,搭配窮盡一生心力鑽研的企業理論,寫成了這本新書──《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(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)》。今年五月在美國出版之後,迅速成為暢銷書,也在短時間內獲得《彭博商業周刊》、《富比世》雜誌、《New Yorker》雜誌及英國《金融時報》等媒體的大篇幅報導。

與死神擦身而過
讓企業創新大師人生轉念


克里斯汀生曾被專業媒體喻為「商業界五十年來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」,九七年以《創新者的兩難》一書提出「破壞式創新」概念,顛覆全球企業思惟;他曾在三十歲時擔任白宮學者,對美國前總統雷根提供決策意見;他的身高有二○二公分,一雙手掌大得誇張……。

但在○九年,當克里斯汀生被醫生宣布罹患淋巴癌,這位在哈佛商學院與管理大師麥克.波特(Michel Porter)齊名的重量級學者,在那一瞬間,也不由得亂了方寸。

「在醫院裡,我就這麼跪了下來,試著和上帝說話。我告訴祂,如果希望我換個角色,為這世界做些新的貢獻,我願意;要不,我也可以繼續鑽研商業理論。總之,我就是不能離開我的妻兒。」

沒過多久,他實現了自己對上帝的承諾。一○年六月,經過化療的克里斯汀生重返自己任教的哈佛商學院,受邀對當年度的畢業生演講,演講題目就是「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」,用他過去所熟悉的商業理論,套用於人生問題,得到新的探索和解答。

這是一場極具影響力的演講,不到一個月的時間,演講內容就已成為哈佛商學院網站裡點閱率最高的文章。但在此時,克里斯汀生卻又遭遇了另一次的人生劫難。

一○年七月十八日清晨,他中風了。他的大腦壞死了四分之一,語言能力幾乎完全喪失,一度,他能夠說出的字彙,比他不到八歲的小孫女還少。

「三年之內,我經歷了心臟病、癌症、中風,幾度走過死亡邊緣,回頭來看,這其實是很棒的經驗,因為它們逼得我重新思考人生。」一一年初,語言復健已有進展的克里斯汀生接受媒體專訪,他的講話速度還是有些緩慢,偶爾,某些單字到了嘴邊卻說不出口。

「我忽然想到,如果我終於必須在天堂的入口和上帝『面試』,祂會問我什麼?絕不會是我的薪水有多高、頭銜有多漂亮……,」「祂應該會質問,上天給了你這麼多天賦,那麼,又有多少人因為你的天賦而過得更好?」

三個大哉問
讓自己不再有遺憾
這是克里斯汀生決定動手寫書的起點,「我希望更多人重視這個問題,而不只是哈佛商學院的畢業生。」他說。

在書中,克里斯汀生歸納出衡量人生的三個大哉問,這三個問題,巧妙吻合著台灣及世界其他地方的調查結果,它們分別是「如何找到工作熱情?」「如何維持家庭圓滿?」「如何堅守原則正直一生?」

克里斯汀生首先對「如何找到工作熱情」提出解答。克里斯汀生認為,多數人會從薪水高低來評估是否接受一份工作,「沒錯,好的薪水會讓你『不討厭』這份工作,但商業理論已經證明,即使員工『不討厭』,也不代表他們就會『愛上』這份工作。」

「人的一生,多數時間都在工作,如果是做不喜歡的事,終會漸漸失去自我;而失去自我的人,遑論幸福?」他強調,降低「薪水高低」對你選擇工作時的影響力,相反的,盡可能從「個人興趣」來思考事業方向,才不會在面對「人生期末自評報告」時,為了「不曾勇於追夢」而造成人生遺憾。

對於家庭的經營,克里斯汀生搬出了企業經營當中的資源分配理論,「經營者往往會把資源放在短期能夠看見成果的地方。偏偏,經營家庭不會短期見效,你通常要到二十年之後,才會看到自己對孩子教育的成果。」

他的大兒子馬修在接受採訪時,則說明了克里斯汀生是如何將更多的時間資源分配給家庭:「成功的人,大概都是早出晚歸,我爸爸不是,他是『非常非常的早出』,所以可以早點回家。」馬修回憶,成長過程中,爸爸總會趕在太陽下山之前就回到家,帶著孩子打籃球。如今,馬修已是一家避險基金的負責人。

在克里斯汀生所提出的「人生三問」裡,最後一項,最為特別:「如何正直一生」,這個問題為何重要?

在一○年的哈佛商學院畢業生演講中,克里斯汀生特別舉了他的幾位同學為例:「哈佛商學院的同學史基林(Jeffrey Skilling),人好、聰明、努力,成為能源大廠安隆(Enron)的執行長,但最後卻因詐欺入獄;我在牛津大學的同學,有人涉及內線交易,有人與未成年少女發生性關係而入獄。」

面對誘惑能否斷然拒絕
對人生有重大影響人生憾事裡,最嚴重而無法彌補的就是失去自由,「人會走上這條路,其實和鼎盛的企業走向衰敗有些類似,都是從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開始。」克里斯汀生解釋,人生和企業的經營,都是一連串綿密的「決策」所構成,也因為選擇的機會很多,面對誘惑時,「人們會想,只是破例一次,應該無傷大雅,下不為例就好了。」但他強調,「只要破例一次,你就成了沒有原則的人,慢慢的,你會變成另外一個人。」

工作是不是快樂?家庭是不是圓滿?品德是不是正直?這是克里斯汀生過去衡量自己人生的尺標,而現在,他有了新的尺標:「我影響了多少人的人生?」在一一年接受媒體採訪時,他用遲緩的速度說出了他著手寫書的目的:「我希望,人們不要到了生命的盡頭,才開始衡量自己的人生……。」

「我們為何而來?我們在這世界的角色是什麼?問題的答案其實就是人生之路最重要的指引。每個人,每一天,都該問問自己這些問題。」他說。

《 今周刊 》銀髮族調查

忽視健康、放棄夢想、忽略家庭 讓人一生遺憾
《今周刊》與雙連、兆如等安養中心調查結果發現,最讓高齡長者感到遺憾的事,除了年輕時忽視健康之外, 最重要的就是放棄追逐夢想以及忽略家庭。

衡量人生的三把尺
美國創新大師克里斯汀生﹙Clayton Christensen﹚經過三次重病後,將其生命體悟寫成《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》一書,書中提出「人生三問」,並且提出他的解答。

工作如何找到工作熱情?

●你醒著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,如果是做你不喜歡的事,難道不覺得這樣的妥協使你漸漸失去自我?
●對工作「不滿意」的反面不是對工作「滿意」,只是「不厭惡」。
●做一件事若是發自內心想要去做,這就是動機;而動機才是工作的熱情之火。
●如果你找到喜愛的工作,你將沒有一天覺得自己在工作。

家庭如何維持家庭圓滿?

●在家庭生活投資時間和精力所得到的回饋,當然不如職場的成就那麼顯而易見;但,只有家庭生活能帶給你長久的快樂。
●要擁有融洽的伴侶關係並非找到可以讓你快樂的人,而是你願意努力讓你愛的人高興。
●我父母給我最好的禮物,並非他們為我做了什麼,而是他們沒為我做的。


人生如何堅守原則正直一生?

●「下不為例」的想法像黑洞,會把你吸引進去,讓你看不到最後要付出的代價有多大。
●抗拒「就這麼一次,下不為例」的誘惑,其實是我一生最大的決定。
●你應該要能回答:我真的想要變成那樣的人嗎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閉門即是深山,讀書隨處淨土∼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