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June 12, 2009

正體簡體 與國文程度無關

正體簡體 與國文程度無關

馬英九總統忽然提出「識正書簡」的建議,且要與大陸「達成協議」,使人感到有點突兀。

「識正書簡」,至少在台灣,誰不這樣做了?用不著提倡,也無人可以阻攔。漢字經過篆隸行草,簡化符合自然法則和歷史規律,如大江之東去。譬如我寫這篇小文,排出來的印刷字是「識正書簡」,但我寫稿時則是「湾」。我相信,生活在台灣的人,很少人會寫「臺灣」,而是寫「台湾」。

我們有兩個心結先要解開:第一、台灣避用「繁體」而用「正體」,這是偏安年代「正統論」心理作祟。其實「繁體」才與「簡體」對稱;而且我們也必須承認,正體字的確有點繁─我寫正「体」而非正「體」。當字「繁」時,心能不「煩」嗎?

第二、很多人認為簡體字是共產黨製造的,台灣「反共」幾十年,怎麼能跟共產黨「隔海唱和」。其實這是冤枉共產黨,中國還沒有共產黨時就有簡體字了。中央政府遷台未久,曾任國民黨黨史會主委和國史館館長的羅家倫,就曾在《中央日報》撰文,公開提倡簡體字,後因政治因素考量,未形成一項社會運動。不過,共產黨在「整理」簡體字時,太不用心,太隨便,硬編出一些不美觀、不合理、不實用的字,造成漢字的混亂,這項歷史責任是要由他們來負的。如果他們有擔當、有勇氣,就應盡快改正過來。

不過無論如何,文字只是一項工具,我們學習中國文化,用正體字還是用簡體字,差別應該不大。有人說,錢穆、胡適、林語堂當年都用正體字讀書,所以成了大學問家。但也可反過來問:台灣一直使用正體字,六十年來,怎麼不見錢、胡、林這樣的知識分子了?目前兩岸教育界都嘆學生國文程度低落,可見其中另有原因,雙方朝野都別在正體、簡體字中兜圈子,趕快找出真正原因,另想補救辦法。

提到國文程度,想起一樁「去古未遠」的事,玄奘人文社會學院教授沈謙二○○六年辭世,前任教育部長杜正勝送一輓聯:「沈府謙/音容苑在/杜正勝敬輓」,一時傳為笑談,在媒體熱鬧了好一陣子。

無獨有偶,副總統蕭萬長因病住院,馬英九總統送花籃致意,上書「蕭副總統/早日康復/英九敬祈」。字都是正體,每個字都沒有寫錯,但人際稱謂、用字遣詞,都不無可議。

當然,以杜正勝和馬英九的職務,紅白之事必多,那些應酬文字他們自無法一一過目。但教育部和總統府是何等機構?執掌文牘的人豈能不「粗通文墨」?由此可證「國文低落」之說非為誇大之詞,這比正體簡體之別嚴重多了。

對馬英九的倡議,民進黨人士「照例」批其「賣台」。請這些人士拿出他們的演講稿、質詢稿和私人書信看看,有誰沒寫簡體字?有幾個民進黨人寫「黨」時不寫成「党」?這個以革命、創新為號召、且又自詡「進步」的政黨,怎麼思想「简」到這般地步了?

No comments: